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06-26 07:15 点击次数:135
梅州文旅抄袭风波:别拿“借鉴”当遮羞布
文|清哲木
近期,广东梅州市文旅局因一则宣传视频引发了舆论风暴,被指责抄袭福建省文旅厅2022年推出的沙县小吃推广视频。这一“来梅州,享美味”与“来福建,享福味”的“创意撞车”事件,暴露了梅州市地方文旅在宣传中的急功近利心态,同时也揭示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及行政管理的严重失职。这一抄袭风波,恰恰反映出梅州市文旅部门在创意上的懒散心态,缺乏自主创新,只想着“拿来主义”。
清哲木注意到,梅州文旅发布的视频几乎照搬福建文旅的《来福建,享福味》。从场景设计到演员对白,再到旁白结构和分镜手法,二者几乎如出一辙:福建视频中的偶像剧式情侣对话、自嘲“普通话烫嘴”的方言梗、最终引出沙县“烫嘴豆腐”的创意逻辑,梅州文旅直接照抄,仅将旁白末尾的“福建”改为“梅州”,“福味”改为“美味”。福建视频的导演王朔愤怒指出,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借鉴”,而是对原创作品的“赤裸裸侵权”。
展开剩余76%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梅州文旅在视频评论区标注素材来源为“清新福建文旅之声”,企图通过“素材共享”来掩盖抄袭的事实。对此,王朔直言:“这是创意作品,怎么能是素材?”显然,梅州文旅的辩解毫无说服力,抄袭行为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抄袭,甚至深入到了内容核心的剽窃。
据了解,福建文旅团队为了这条广告,前后经历了两个月的创意磨合,否定了80个方案,开会时咖啡杯堆积如山,最终才有了以一碗沙县拌面拍出的“福气冲天”意境。三年后,梅州文旅一键复制,将“福味”变成“美味”,连字幕字体都懒得更换,网友调侃其为“全网最省事的甲方”。
面对舆论的指责,梅州文旅的回应颇为敷衍。工作人员承认了“工作疏忽”,并将视频下架,但却强调与福建文旅“长期友好互动”,企图通过“合作关系”淡化侵权事实。更有福建文旅厅的相关人士,将这一抄袭事件美化为“借鉴得不够高级”,称“互相启发是常态”。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无异于为抄袭行为辩护,也暴露了地方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重轻视。
讽刺的是,梅州文旅曾因梅龙高铁开通后的文旅推广活动“一炮而红”,通过改造古城、策划非遗活动等创新举措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这次的抄袭事件,却让此前的努力黯然失色,揭示出梅州市文旅在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情况下,选择了依赖“拿来主义”来解决问题,思维上的懒散一览无遗。
我认为,抄袭行为的危害远超事件本身。首先,它直接侵犯了原创者的权益。福建文旅的《来福建,享福味》是团队历时几个月、经过数十次修改才打磨出来的精品广告,传播量超2.57亿人次,成为文旅宣传的标杆。梅州的抄袭,不仅剽窃了这一创意,更将福建文旅团队的辛勤付出置于何地?其次,地方形象严重受损。网友戏称“这就像是把别人的试卷改个名字再交上去”,而三明市沙县区融媒体中心直接回应:“蹭流量不如来沙县蹭小吃”,将梅州文旅推向了“急功近利”和“缺乏诚信”的舆论风口浪尖。
最重要的是,这类抄袭行为若不被严厉追责,将有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如果抄袭成本过低、追责不力,那么越来越多的地方文旅部门可能会效仿这种“复制粘贴”的做法,导致文旅宣传同质化,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
文旅宣传的真正核心在于展现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而非简单模仿。梅州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本应在客家美食、围屋建筑、山歌非遗等资源上深耕细作,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而不是选择抄袭他省的创意。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在令人遗憾。对此,梅州市文旅部门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整改:
1. **加强问责机制**
仅仅下架视频是远远不够的。梅州文旅应公开向福建文旅及原创团队致歉,并依照《著作权法》进行协商赔偿。同时,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追究涉事人员的责任,防止出现“道歉了事”的敷衍态度。
2. **建立原创保护制度**
文旅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内容审核小组,借助第三方版权审查工具,避免“无意识侵权”。此外,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赛事激励等方式鼓励本土原创团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依赖“借鉴”他人创意。
3. **重塑地方文化自信**
梅州应立足于客家文化特色,像筀竹村的大地艺术秀、嘉应古城的改造等成功经验一样,与本土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差异化的文化IP。只有真心挖掘自身的独特魅力,才能吸引游客的持续青睐。
这一抄袭事件为全国文旅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流量至上的竞争环境中,唯有尊重原创、深耕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梅州文旅如果不能在这次事件后,反思并重建创新体系,将很有可能在这场文旅“内卷”中彻底失去声音。毕竟,游客需要的不是“复制粘贴”的赝品,而是独一无二的风景与故事。
发布于:山东省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