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4-10-14 19:57 点击次数:134
一年多来,冷眼亲眼见证了《种地吧》的成长。
第一季,从对话《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敢不敢花半年时间,只是去种地?、种地5个月后,我们对话了导演和这群年轻人们,冷眼做了导演和少年们的采访,聊了聊节目的故事。
第一季收官之后,冷眼邀请节目发起人,展开了一场线下对谈的沙龙重叙计划03|王征宇✖杨长岭✖张绍刚:生活给不了的答案,土地可以,来复盘整个种地奇迹的发生。
第二季,冷眼和“禾伙人”们一起,策划了一场浪漫的《种地吧》,展信佳,向少年们转达大家的期盼和祝福。
但其实还有一份《种地吧》的礼物,冷眼一直未拆封——《你好种地少年》。
第一季《你好种地少年》去了五个少年的家乡,而主打“一个都不能少”的《你好种地少年2》这次去到另外五位少年的家乡,将农业“游学”的idea,从杭州后陡门一片500亩的土地,走向了无限广袤的中国大地。
可以说,《你好种地少年》是少年们的一场暑假,是从土地到远方的视线转向,十个勤天去到自己的家乡,见识记忆之外的别样土地与风景,为后续的种地事业做大做强汲取充分的养分。
如果冷眼将《种地吧》形容为内娱最踏实的一档节目,那么《你好种地少年》则像是经过真实生长过程后的珍贵产物。冷眼想引入一个全新的形容,将《你好种地少年》定义为内娱最有“生命力”的旅行真人秀。
何为旅行“生命力”?
今年的旅综很多,玩法也很多,但能真的打动人的旅行真人秀却极为稀少。
问题在于,旅行的“动机”总是不够抓人。
太多的旅综将目光放在了旅行地和旅行玩法的设计,期待一场关于美景美食的旅行可以激发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期待和热忱,但却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出发?
区别于大多数的“说走就走”,《你好种地少年》显然对于“为什么出发”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考量和更夯实的动机。
第一,土地需要“休耕”。
用地也需要养地,种了180天后少年们也得让土地休息。所谓“休耕”,就是让土地“休养生息”,让生态得以恢复,巩固粮食生产力,从而实现真正的“藏粮于地”。
第二,少年也需要“假期”。
对于少年们而言,忙碌的种植季过去,他们需要一个短暂的休整。另一方面,要做新时代的新农人,实现“做大做强”的口号,也不能只埋头于土地,要往上看,要往外看。所以,一段走出田地的假期,也是复盘和提升的过程,以一整个种植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寻找新的想法和尝试,在产业上的不断升级。
因此,对于十个勤天来说,种地过后,他们需要走出去。
怀抱着热切与好奇,种地少年们便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更像一次关于农业的“游学”。
而当旅行有了“游学”的性质,旅行的路线与内容便充满了新奇的看点。
在《你好种地少年》第一季中,十个勤天既能奔赴青岛,在凌晨三点硬核出海捕捞生蚝,也能够在乌兰察布火山脚下,开土豆收获机,解锁牛粪烤土豆的全新体验。
在第二季,十个勤天又来到了新疆,喝奶茶吃羊肉,感受“顶”级新疆早餐,全员上马,踏过森林与河流,将自己融入广袤的草原之中,以及之后要去的甘肃、重庆、广东等,不仅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体验像定西马铃薯梯田繁育、诸暨珍珠养殖这类难得在普通旅综中见到的特色项目,如马铃薯梯田繁育就是因为在山东的帮扶下,实现了引洮工程,可以将黄河的水引灌到山上。这样的内容出现,也让《你好种地少年2》的旅程充满惊奇和精彩。
当然,除了新奇,还有温情。
第一季中,在呼和浩特,王一珩妈妈会给每个少年的一个拥抱;
在山西锡崖沟,十个勤天为当地新人张贴的喜字;
在河南许昌,十个勤天在卓沅家围坐在圆桌旁享受满汉全席般丰盛的家宴……
最后,我们来聊聊节目的价值主线:助农议题。
当下,其实加入了“助农”的元素的节目已经越来越多,但实话实说,多数都是浅尝辄止,对于农业的探索总是浮于直播、参观,太过表面了点。
但从《种地吧》走出的十个勤天,却可以完全消化关于“助农”的议题。
一方面,两季的劳作,让十个勤天积累了足够多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在游学过程中与当地农民深入的交流,才能懂得农民们的付出与忧虑,才能懂得农业的苦与乐,才能以更专业的高度上去探讨农业生产,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农业问题。
像《你好种地少年2》里,少年们在新疆采摘红花,正是因为真正干过活,蒋敦豪才知道“晨间压秤”的农作物特点,道出看似轻松的红花采摘背后层层复杂的养护过程。
另一方面,十个勤天能真正走入当地生活,不仅仅是源于那是少年们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理解农民,既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点,也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远方的希望。
节目中少年们跟着当地孩子干农活,买零食,做体操,如朋友如家人般的相处,似乎感觉十个勤天并不是外来者,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如粮食般扎根而坚韧的同族,是一次无比和谐的人、事、场的结合。
在《你好种地少年》中,故事的动机、路线、人物三者形成了完美契合且有机的互动。少年们可以看到土地的故事,感受到土地更加深厚的力量,同样的,少年们也能因为对土地更多的敬畏和感动,从而和土地一同成长。
曾经以参观、体验的旅综赛道里,终于迸发出了自由、坚韧而热烈的“生命力”。
为何要做有“生命力”的旅行综艺?
说完了内容,再来聊聊关于“种地”的节目逻辑。
《种地吧》第一季开辟了劳动纪实综艺的新赛道,第二季我们更是真正看到了“十个勤天农业公司”做大做强,两季内容的铺垫,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观众相信了“土地的力量”。
但是,只看到脚下的土地,“种地”的路终究会有所局限。
因此,如果说曾经十个勤天扎根土地,是为了让观众相信“土地的力量”。那么,走出去,则是为了让“土地的力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
聚焦“乡村振兴”的议题,《种地吧》作为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化农业的面貌,特别是《种地吧》第二季上下游产销链条的完善,综合化农场的产业升级,与当地政府的协同和升级,让节目的意义早已不只局限在内容本身,而十个勤天也可以说是成为了当下新农人团体坚实有力的代表之一。
正是带着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十个勤天更要走出去,把更多优质的农业项目、更动人的农人故事带上节目,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你好种地少年》的意义就在于此。
当然,要“走出去”,也要“带回来”。
有了《你好种地少年》第一季的“走出去”,我们就有了《种地吧》第二季的“带回来”。
山东寿光看到的科技大棚,盱眙的小龙虾养殖,丹东的草莓和草莓酱……全新的养殖技术和产业思路,少年们虽然笑闹着参观,但却是真真正正记到了脑子里,到了自己的土地上,盘活闲置的资源,十个勤天在后陡门开始了青涩但全新的实践。
不仅如此,相比于第一季的农业小白形象,第二季的十个勤天引入了更科技化和智能化的农业方式,不仅全员拿到拖拉机证,农机操作行云流水,还扩大了种植面积,增多了农产品品类,而这些也让节目有了源源不断的新亮点。
听说,在新一季的《你好种地少年》中,少年们将走进特克斯红花田,采摘红花油原材料;拜访定西马铃薯种植基地,研学滴灌技术;参观重庆丝瓜大棚,了解新品种苹果丝瓜;去往诸暨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参观珍珠养殖技术;来到新会陈皮文化馆,领略陈皮的历史文化……
冷眼也更为期待第三季的他们又能在后陡门创造什么样的惊喜。
说完了节目的角度,我们再来从少年的角度谈谈。在冷眼看来,区别于《种地吧》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你好种地少年》的出现也让十个勤天呈现出更放松的、生活化的状态。
特别是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他们可讲述的故事就更多了。
比如十个勤天里最小的王一珩,在团队里总是弟弟一样的存在,话不多,但总是极为可靠地闷头做事,但在《你好种地少年》里,我们看到了王一珩在爸爸妈妈身边更加的松弛和孩子气的样子,也见识到了乖巧背后叛逆的过往。
而像李耕耘,正如他的名字一般,他总是在土地里默默耕耘的“硬汉”存在,但在《你好种地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活泼,看到了他深藏不漏的“梗王”属性。
甚至大哥蒋敦豪,也在《你好种地少年》里渐渐放下了种地的重担,特别是第二季第一站来到自己的家乡新疆,颇为自豪地介绍家乡特色,尽情享受和兄弟们一起驰骋在草原上的自由肆意。
走入当地的,更放松的十个勤天,相比于新农人、艺人的身份,拥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共鸣感,也让人物又有了新一层的吸引力。
说得更远一点,《你好种地少年》在商业的角度,也让观众和市场看到了十个勤天除了种地,未来更广阔的天地。
从种地的懵懂青涩到开办十个勤天农业公司,再到《你好种地少年》中,十个勤天对真人秀更松弛的呈现和更成熟的把控,包括期间的开音乐节、出专辑、办农业直播,十个勤天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有“种地”而已。
光是在真人秀的领域,十个勤天的路就在越走越宽。
毕竟,对于十个勤天来说,《种地吧》是他们的地,而不是天。
他们坚守土地,是为了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同样的,他们从土地出发,也是为了让这条路走的更远更顺。
在冷眼看来,从《种地吧》到《你好种地少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团综换换口味那么简单,这两档节目实现了展现土地力量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向内探索,坚实而深刻,而另一个则是向外发散,充满无限可能。两者缺一不可,相伴而生。
同时,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始终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对土地的敬畏。
而我们也希望,不管是对于十个勤天,还是对于节目组,《种地吧》系列会一直是一个坚守,但也不断冲出与吸收的过程。
只有这样,“土地的力量”才会生生不息。